網頁

2009-11-28

第三波舊書盛世的興起----網路拍賣


        販賣舊書,由來已久。在臺灣來說,形成販賣舊書的聚落並蔚然成風之發軔,自是指向牯嶺街的舊書攤了。二次大戰結束之後,在台日人遣返日本時,只准帶些日常用品,圖書攜帶的種類與數量也有限制,遂乾脆送人或賣給小販;因此,大批日文圖書流入舊書市,書販開始聚集在牯嶺街擺攤,形成戰後第一波舊書業的興盛。

        之後全台舊書店漸漸發展,成為愛書者及文獻收藏者淘寶之處。早年的舊書店,每家多少還有些清治乃至日治時期的古書,然而在幾十年來書癡的淘寶之下,早就被蒐羅一空;除非這些書店勤於收書,主動出擊,好比建立人脈網絡注意各大學教授、文壇名家、黨國元老什麼時候離開老家或者回到「老家」以接收其藏書,或者勤於聯繫各回收場、跳蚤市場、圖書館以披沙揀金挑出好書。否則縱使是老店,也有坐吃山空或者成為只買賣學生舊課本的困境。

        舊書店認真挑得好書,自然希望換來好價錢。 然而舊書店的舊書,價錢該怎麼訂?大哉此問,此中幽微細膩的心理掙扎與千頭萬緒的經濟理論,絕非吾一個外人所能瞭解,但是我仍然想試著理出一個大概的線索。

         網路上常有人罵曰:我千辛萬苦把書搬到某舊書店,他們居然只肯以原價一成收購,忍痛賣出,若干時日後在該店看見我的書,竟然標價是收購價錢的好幾倍,簡直暴利!

        這樣的說法,以一個賣書給舊書店的人而言,完全沒錯。高中畢業時,曾把一大袋比人還重的課本扛至書店,賣得區區五十元這等悔不當初的價錢。 但是以一個舊書店的經營者來講,有一個重點:今天買進來的書,可不是全部都賣得出去的。好比說,可能今天進了十本書,每本只用十元購入而花了一百,但是這十本書擺了十年,也才賣出一本,賺了五十元。

       而且事實上是,大部分人家清出來的書,都不是很好賣----如果是那麼好賣人見人愛的書,就捨不得清掉了。所以我完全可以諒解舊書店營業時的戰戰兢兢----雖然說,若有書要清出來,我也不會拿去舊書店賣,因為通常所得價錢還不夠搬書累得像條狗的工資。

         除非:一、你和舊書店夠熟。二、舊書店願意和你以書換書。三、舊書店也很敢買好書,是以買進時不是秤斤算、不是一成價算,而是逐本視其市場而商價。

         但是並非每個人都和舊書店老闆有交情,舊書店也不一定願意和你以書換書或逐本計價,所以很多人要把家裏的書出清,並不找舊書店,而是自己當頭家上網把書賣了----這牽涉到近代網路拍賣崛起後對舊書店的影響,容後再論。

         大部分舊書店幾乎什麼樣的書都收,所以我們能在一家舊書店裡,從門口看到出清一本10元的言情小說和過期壹週刊,裡面是雜誌、教科書、論文、勵志小品、寫真集、漫畫......種類不一而足。不過,也有些舊書店鎖定顧客族群,專門挑有年代的、珍貴的、稀有的書來賣,這樣的舊書店已然跨界「書店」與「古玩店」之間了。有些書店老闆並不滿足於在資源回收場中大海撈針,反客為主尋找全台藏書家或古董店買入古籍善本,例如台北的妙章書店;有些書店經營古籍善本買賣打出名號,自然會有俗稱的「販仔跤」拿貨上門兜售,台北百城堂書店即是。由於貨源不是從俗稱的「古物商」、「a-khí-bín」廉價買入,所以這樣的舊書店書籍價格較高於一般舊書店。

        然而,這樣的情況在近十年來有了改變。

        從十幾年前Window 電腦系統以極為平易近人的介面問世,讓不必讀電腦相關科系的人也能輕鬆操作電腦,加上網際網路與軟硬體的突飛猛進,今日的資訊流通才真正能以「瞬息萬變」來形容。倪匡說得好:「電腦很快就連上網路----這種現在連小學生都會運作的聯絡方法,在二十年前還是屬於神話範疇之內的事情。」

        或許有人會問:「電腦發達,與舊書店有什麼關係呢?」

        有的。除了電腦相關商店,慢慢取代了光華商場地下街的舊書店之外。

        2001年,奇摩拍賣正式成立,至今恰好滿八年。奇摩拍賣中有一個「圖書與雜誌」分類,這一來將戰後至今五十年來,舊書業發展出來的經營規則和產業結構投下一枚震撼彈。有了網路拍賣,至少造成了這四個影響:舊書店老闆不必當法官、舊書一頁賣幾百元、舊書店紛紛關門、舊書店紛紛成立。

        等一等,到底在說什麼?喔,我說得太快了,我一樣一樣解釋:

        古早時代,家裏有多餘的書,是賣給收破爛的,換支「糖含仔」吃吃;有舊書店之後,則把書打包用機車載到舊書店賣,老闆會以法官判決的語氣說出價錢;若你不服,只得又把書原封不動載回家惹得老婆母親責罵,所以為了家庭和樂,通常大多仍會接受價錢。然而有了網路拍賣,人人都能當老闆,自不必到舊書店讓老闆當法官也。

        有些舊書,堪稱海內孤本,價格自然不低。在以前,還得和老闆慢慢搏感情、殺殺價,卑躬屈節才能減個零頭,這叫「慘」。如今在網路拍賣,看到了追了大半生的珍本,可沒以前那美國時間說「老闆你先幫我收起來,我下次再來」,非得在幾日內做出決定;而且這次和你對立的人不止是老闆,還有和你一樣瘋狂的數名競標者,往往因為意氣之爭,才不過幾頁的小書,標到上千成萬,等於一頁就要幾百上千元,這叫「慘重」。----若干時日後,又在網路看到一樣的書,因為競標者少了,結標價錢竟然只有你當初得標價的一半不到,這叫「慘絕人寰」。

         在舊書店裡要找一本特定的書,何其困難。舊書店大多書堆成山,重重疊疊,找書非得有愚公移山的精神與陶侃搬磚的實踐。然而在網路上,纖指輕移鍵入書名搜尋,目標便可能在轉瞬間出現。由於網路拍賣流動速度快,賣出的書多,新上架的書也多。有些老藏書家,追了大半生的書竟然常常出現在網路拍賣裡,逼得老藏書家不得不戴起老花眼鏡學電腦。嗚呼,網路拍賣竟方便至斯,教一般舊書店如何營生?因此,若非名氣大、信用好、客源穩定的舊書店,還能單純以實體店面經營;近年來的舊書店,已有越來越多兼營網路拍賣;不諳電腦的老老闆,也非得拜託兒孫或聘工讀生把書掛上網不可。

        有了網路拍賣,雖然造成部份實體書店營運停滯,虛擬舊書店卻蓬勃如雨後春筍,紛紛成立,造成繼戰後牯嶺街書市以來,光華商場的第二波舊書買賣盛世衰退後,第三波舊書買賣的大流行。去看看網路拍賣:標題冠上店名「舊書批發」、「絕版書」、「二手書」......,各家經營得有聲有色,書籍上萬本者有之,書籍只得一櫃者亦有之。總之,百家爭鳴,百花齊放,套句廣告詞:什麼都有什麼都賣什麼都不奇怪。

        造成舊書買賣第三次大盛的原因,除了網路拍賣之外,自然還有「論書網誌」的流行。早年論舊書店,只有魏子雲、陳芳蓉、子朴等作家在刊物散見介紹,少有專書論述。21世紀後,免費網路空間林立,愛書人的個人專屬平台建置再容易不過,蠹魚頭、紙上極樂、老淘、果子離等舊書收藏、評論家活躍網上,設立專屬網站或結集成書,追隨者眾,只要評論家欽點某書,某書身價則水漲船高,也間接影響了新一代五六年級生買舊書的風潮。有新一代的收藏家,自然有新一代的舊書店;舊書店也紛紛擺脫舊有的霉味和塵埃,以寬敞、明亮、文藝為號召,於是如舊香居、午後書房、莽葛拾遺、茉莉書店等新型舊書店應運而生。

         對於單純的買書人來說,最重視的影響仍是舊書店訂的價格。由於21世紀之後,網路的發達為舊書買賣掀起了一場大變動,網路拍賣成為新一代藏書家買書、賣書、喊價、估價的場域,也因為論書網誌與網路拍賣的互相影響,部份舊書價格也炒作得比天還高。曾列印一些網路拍賣結標的紀錄給百城堂老闆看,老闆推推眼鏡表示:「一樣的書,網路上賣的都比我賣的貴好幾倍。這些書有那麼少見嗎?」

        不能否認的,舊書的價格由於網路平台便於炒作或競標的特性,越來越高,許多舊書店老闆不再用簽字筆憑書籍重量在書後寫數字,而是請工讀生上網查尋該書的價格再列印條碼黏貼封底。作為買書人,網路的方便迅速是幸,相對而言,書價因此不斷上漲是不幸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