網頁

2010-01-03

不合時宜的書


        有這麼一則小故事:吾友蘇大鬍子東坡兄,某日撫著自己的大肚腩,問家僕曰:「我肚子裡裝的是什麼?」家僕知道主人學問大,自然不會講滿肚子大便之類的低級趣味,便附和著說滿肚子墨水、滿肚子學問之類。最後蘇東坡的第三任老婆朝雲說:「蘇大學士滿肚子不合時宜。」引得東坡大樂。

         不合時宜之所以不合時宜,有時是因為不甘寂寞、不屑平凡、不服權威、不能自己;也可能是孤傲不群、百折不撓、玩世不恭、豪放不羈。總之,是不願與時宜相合。

        但是,有時候之所以不合時宜,是因為時局有如古龍的小說結尾,情勢急轉直下,自己過去抱守著的東西,一夕之間成為泡影。我手邊有一本「童子問路」,大約可以這樣視為不合時宜的書。


        「童子問路」是流行於清朝的詩文類童蒙教科書。據伊能嘉矩「臺灣文化志」的調查,若以七歲大約為臺人進私塾讀書的年齡來算,讀完「玉堂對類」、「千家詩」、「聲律啟蒙」、「唐詩合解」就差不多開始讀「童子問路」了,也就是入學後第四年,十歲的時候。

        童子問路的作者是清人鄭之琮,生平事蹟不好找,維基百科「康熙二十四年乙丑科殿試金榜」項目中,第三甲賜同進士出身共121名裡,就有鄭之琮這個名字,搞不好真的是同一人----且慢,果然是同一人。翻開童子問路的序文,作者云「予以乙丑幸附驥尾........」,指的大約就是乙丑科殿試榜上有名那件事。


        這本書共分四卷,指導學童作文之法。細觀其文字,多以四書五經一句作題目,文章開頭並有附註「破題面」、「破題意」等技巧,乃是八股文的形式。再翻回封面,原主人自注「乙未年」----這乙未年自然是1895年,而非較近的1955年----是年日軍入臺,這什麼科舉考試、八股制義,自然是用不上了。雖然說清代參加科舉考試的台灣人本來就少,這本童子問路可能只是在私塾教授以習字知文之用,但在當時,對讀了一輩子漢文的文人來說,總是一場極大的衝擊。


        ----不過當時在中國的清朝,科舉考試也即將走到末路了;清光緒三十一年(1905),中國也廢除科舉考試,對整個中國人衝擊甚大。總之民初是個處處都衝擊甚大的時代,所以什麼古今中外彼此扞格或混雜的事兒都有,這現象自然也反應在書籍文獻上,留待下次再說。

        看著這個「乙未」年,不禁讓人感慨:原主人知道不到一年後,上頭的人行文不用八股,而改用日文嗎?原主人能預料這本書在同一年,即將走入歷史嗎?然而我們看到縱然進入日治,原主人仍然好好愛惜著它,以硬紙板重作封面,善加珍藏,時隔百年至今日仍四冊完整,沒有缺頁破損。而私塾的薪火也未因日治而斷絕,甚至橫跨日治整整半世紀,持續到戰後仍有人在教授漢文。

        這個世界上總要有人擇善固執,總要有人逆風而行;沒有這些不合時宜的人堅持著走下去,世界豈非太無趣了?


 

1 則留言:

  1. 好文給推

    好一個不合時宜

    1976的歌不知道閑丸兄聽了嗎

    回覆刪除